安全法则:成人不会向孩子寻求帮助
曾有记者和幼儿园“串通”好,测试孩子们对陌生人的防范意识。
第一招,礼品诱惑。大多数孩子眼巴巴地看着五颜六色的糖果、玩具,挣扎犹豫之后还是没上当。测试的第一步失败了。
第二招,假扮熟人。一个孩子听到记者报出了自己父母的姓名,放松了警惕,但还是跑去问老师“能不能和叔叔出去找爸爸”,在老师确认两人是否认识时,小朋友立刻点头说,“认识!”记者在一旁啼笑皆非,明明当天是第一次见。“骗局”成功了一半。
第三招,假装求助。记者用恳求的语气问孩子,能不能帮她一个忙,一起去楼下找摄像叔叔做个采访。到这里,孩子们全军覆没。望着孩子们单纯的眼,记者心情十分复杂。
家长们教导并不一定全都缺席,但问题就在于,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,独自面对各种情况时不能灵活应对,其实就相当于教育不到位。
在前文提到的妈妈乔迪观看的节目中,一位儿童安全专家帕蒂·菲茨杰拉德建议家长,在教育孩子时,不要把“危险”和“陌生人”联系在一起。孩子们总有一天需要和陌生人说话,家长们真正应该教会孩子们的是区分陌生人是否可信。
比起陌生人,更需要警惕的是那些即便周围有成人的情况下,也向孩子们寻求帮助的“伪弱者”。
有一位网友在这则故事下面评论道:我一直都告诉我家孩子,主动和你搭话的人永远都比你随机选择搭话的人危险。
当你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,你可以随机从人群里选一个人寻求帮助,无论他们看起来多可怕,他们大概率上都不会伤害你。但是如果有人主动选择你,那就是真的危险。
除了告诫孩子们远离“形迹可疑”的人,还有网友在下面补充:我经常让孩子警惕“笑面虎”。坏人很有可能假扮成“值得相信的人”,比如警察或者消防员,所以要教会孩子们识别伪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