借钱要勇气,更要有思虑。
“看人下菜”是必要的。
家人以亲疏而定,如非不得已,朋友间也不要借钱,到最后催也不是、不催也不是。
更陌生一点的人,借钱就更需做些考量,没有谁的钱是白捡的,有借无还,催债的人成了没理之人,不落好钱还打了水漂,实在得不偿失。
为了避免纷争,借钱之前,经济能力、个人诚信、有无工作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。
学者刘馨曾做过一个样本调查,结果显示,“借钱后对方还钱情况”中按期足额归还的,只占到24.2%,不到四分之一。
借钱考验人品,还钱更考验人品,毫无分寸的要求只会让人敬而远之。
2015年《中国城市居民肯借钱排行榜》的数据显示,“比较愿意”借钱给别人的受访者超过受访人数的一半。但当涉及到“额度”和“频次”两个方面时,受访者的意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。
“第一次借钱,但金额较大”,这个假设面前,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受访者仍然表示愿意借钱给对方,另外超过70%的人表示不愿意。
如果再加上“对方频繁借钱”这个前提,愿意借钱的比例更是急剧下降,跌至13%。
金钱,是这个社会必不可少的东西,也最能看清人性。
在借钱这方面,“为富”之人未必“不仁”,低收入者中,有60.3%的人愿意借钱给他人,但当债主收入提高时,有借钱给他人意愿的人占比上升到76.2%。